
近期走访全国多省市酒水终端市场发现,曾经在烟酒店、便利店货架上占据一隅的白牌白酒,正被越来越多终端门店主动“下架清退”。

这并非个例——此前饮料行业已现渠道商集体拒白牌现象,如今“拒白风”吹进酒行业,背后折射的是渠道端对利润、风险与市场需求的重新权衡,也预示着白牌白酒的“野蛮生长”时代正在落幕。
终端门店“拒白”成常态:从“勉强接”到“坚决拒”
“以前有人上门推销白牌酒,只要价格合适还会进几箱试试,现在一概拒绝,库存也在清货。”在河南郑州烟酒店王老板告诉记者,货架上原本留给白牌酒的位置,如今已被区域名酒的光瓶酒取代。
连锁渠道“零容忍”:美宜佳、罗森等连锁便利店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今年起已将白牌白酒排除在采购清单外,“货架只保留有品牌背书、资质齐全的产品,白牌酒不仅卖不动还占库存,现基本已被清退”;
县域经销商“踩刹车”:在四川内江刘总坦言,去年还帮 3 个白牌酒品牌铺过货,今年却主动终止合作,“县级市场消费者认熟人、认品牌,白牌酒没名气,卖出去全靠‘忽悠’,回头客几乎没有,还容易因质量问题引发纠纷”;

社区门店“算清账”:成都温江区杨柳河烟酒店周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白牌酒看似毛利能达到40%,但每月销量不足10瓶,还有客户反映喝了口苦,问我是不是进了假酒,退换过3次,严重影响门店口碑,我们做烟酒店就是做的口碑、回头客,不能砸自己招牌。
白牌白酒“失宠”:三大核心矛盾难调和
终端拒白牌白酒,是市场发展必然。此前白牌酒靠“低门槛、高毛利、渠道渗透快”立足,如今消费需求、行业竞争与监管变化,让其短板放大,渠道端“用脚投票”。
利润与风险失衡:高毛利藏“暗雷”
白牌酒核心吸引力是高毛利——省去品牌推广、渠道建设成本,供货价低于品牌酒,看似门店定价空间大。但实际中风险让门店 “得不偿失”:质量上,多数白牌酒无规范生产标准,部分是小作坊灌装,品质不稳定;库存上,白牌酒无品牌知名度,复购率低,库存积压转化慢,且无增值空间,最后只能“亏本甩卖”。

消费需求转向:“喝品牌”成主流
疫情后,消费者酒水消费从“图便宜”转向“求安全、认品牌”。白酒领域消费者品牌认知度高,百元以下光瓶酒市场,牛栏山、红星、江小白等也形成消费惯性。“顾客买白酒先看品牌,没听过的再便宜也不买”,王老板的话道出真相。
品牌酒下沉挤压:白牌生存空间缩窄
头部酒企与区域名酒加速下沉,渗透县域、乡镇市场,挤压白牌酒空间。光瓶酒市场中,牛栏山“陈酿”定价22元,红星“蓝瓶二锅头”35元,泸州老窖二曲定价65元,今世缘、口子窖等区域名酒也推光瓶酒,依托本地认知度抢占市场。这些品牌酒有品质保障,还提供促销、陈列补贴,直接挤压白牌酒市场。

“拒白”背后的行业信号:渠道理性化,行业更规范
终端拒白牌白酒,是酒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的缩影,释放三大信号:

第一,渠道更趋理性。过去门店为短期高毛利试白牌产品,如今竞争加剧,更重“长期稳定利润”与“门店信誉”,主动避险,选有实力、品牌的酒企合作,“选品逻辑”从“毛利优先”转“综合价值优先”。
第二,白牌生存空间收窄。终端拒白只是开始,未来监管加强(如要求标注生产厂家、执行标准等),缺资质、品质差的白牌酒将被淘汰。少数有实力的白牌酒,需尽快“品牌化转型”,靠提品质、做差异化(如小众香型、定制酒)抢细分市场。
第三,行业集中度提升。品牌酒下沉与渠道拒白,加速中小白牌酒退出,资源向头部、区域名酒集中,利于提行业品质,让消费者买安全产品,实现“企业、渠道、消费者”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