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法治护航民企破舆论困局
来源:第一食讯 | 作者:第一食讯 总编 波哥 | 发布时间: 2025-05-21 | 2792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2025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部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律,不仅以法治手段回应了近年民营经济面临的舆论困境,更以制度设计为民营企业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从胖东来玉石争议到小米汽车技术质疑,从董明珠"拒招海归"言论风波到联想集团网络诽谤案,频发的舆论风暴折射出民营经济在流量时代的生存挑战,而新法的落地恰如"及时雨",为民营企业撑起法治保护伞。



流量时代的民营经济生存之困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超过4900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达到92.3%。

但在自媒体时代,民营企业及其创始人却成为流量博弈的"高危目标"。

2025年4月,抖音网红"柴怼怼"连发29条视频指控胖东来玉石"暴利",尽管企业晒出毛利率20%的经营数据,市场监管部门也证实合规,仍引发全网质疑;小米汽车SU7 Ultra因"功率限制"和"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被自媒体渲染为"虚假宣传";格力电器董明珠"绝不用海归"的内部谈话遭断章取义传播,不尊重事实有意引发“对立”。这些案例暴露出现象:网红大V为流量编造"猛料",普通网民跟风传谣,平台对谣言治理滞后,形成"造谣-传播-企业自救"的恶性循环。

 

更典型的是2021年联想集团网络诽谤案,大V司马南发布的"贱卖国有资产""5G投票门"等未经证实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播放超上亿次,尽管法院最终认定部分指控失实,但企业品牌声誉已遭受不可逆损害。数据显示,近三年民营企业网络侵权案件年均增长43%,涉企谣言平均扩散速度达每分钟1.2万次,而企业维权平均耗时长达8个月。



促进法的法治破局:从权益保护到舆论治理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共9章78条,包括总则、公平竞争、投资融资促进、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以及附则。

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次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确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针对民营经济面临的舆论困境,《民营经济促进法》从三个维度构建法治解决方案:

明确市场公平竞争规则:法律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竞争中性"原则,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禁止设置歧视性条件限制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活动。针对融资难问题,要求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民企的金融产品,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破解"融资贵、融资慢"顽疾。在科技创新领域,明确支持民企牵头国家科技项目,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构建网络侵权治理体系:法律第七章专章规定"权益保护",明确禁止通过互联网侮辱、诽谤民营企业及其经营者,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设置投诉渠道,对检察机关依法对涉及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及时受理并审查有关申诉、控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法律引入"行为保全"制度,允许企业在诉讼前申请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传播谣言,这一制度在胖东来案中已率先实践——许昌中院在接到申请48小时内,即裁定冻结侵权人600万元财产并禁止其继续发布不实内容。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民营经济促进法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规范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服务保障方面,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听取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各类经济组织的意见建议,解决其反映的合理问题。



典型案例解析:法治如何重塑舆论生态

胖东来维权:开创"行为保全+透明化"模式。面对"玉石暴利"谣言,胖东来采取"数据自证+法律亮剑"组合拳:经检查,许昌市胖东来唯初珠宝有限公司2025年1至4月份共销售和田玉商品4177件,销售金额2959.2175万元,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目前在售和田玉商品均按规定明码标价;被随机抽查的在售13件和田玉商品进货手续齐全,进货台账完备,鉴定机构具有合法资质,鉴定证书有效;向法院申请行为保全,利用《促进法》第58、59条快速冻结侵权人资产;创始人于东来公开承诺"若谣言未澄清,将退出管理层",并邀请消费者实地考察。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扭转舆论,更推动零售行业建立"关键数据定期披露"机制,倒逼网红经济回归理性。

小米汽车危机:技术争议中的法治应对。SU7 Ultra的"功率门"事件中,小米一方面暂停争议功能推送,向用户提供改配补偿方案;另一方面起诉造谣自媒体"民之力",法院依据《民法典》和《促进法》认定其构成名誉侵权,判决赔偿。此案凸显智能汽车行业的特殊挑战——当技术创新速度超过公众认知水平时,企业需在技术解释、用户沟通和法律维权间寻找平衡,而法律为企业抵制恶意解读提供了底线保障。



法治与治理的协同进化论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民营经济的保护从政策支持转向法治保障,但彻底破解舆论困境仍需多方合力:

司法层面需建立涉企网络侵权案件"绿色通道",推广"行为保全""证据公证"等快速处理机制,缩短维权周期;平台层面应借鉴"胖东来案"经验,设立"民营企业谣言举报专区",运用AI技术对涉企信息进行预筛查;企业层面需提升法律风险意识,建立"舆情监测-法律评估-危机响应"一体化机制,避免陷入"被动救火"局面;公众层面则需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从"政策红利"到"法治红利",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具确定性的制度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价值,不仅在于遏制个别恶意炒作,更在于确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核心理念。当民营企业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安心经营、放心创新,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必将迎来新的跃升和发展。

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