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史典籍里,解锁川茶蒙顶 “天下第一贡茶” 的千年密码
来源:第一食讯 | 作者:第一食讯 总编 波哥 | 发布时间: 2025-09-09 | 40 次浏览 | 分享到:
茶产业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宝贵遗产,茶文化更是贯穿中国古今的文化瑰宝,第一食讯将在10月开启新IP《一食茶说》为中国茶高质量发展助力!为中国茶行业优秀品牌赋能!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从萌芽走向鼎盛的黄金时代。陆羽《茶经》首次为茶立传,将其从 “解渴之物” 升华为兼具物质与精神属性的文化符号;文人雅士以茶会友,写下 “寒夜客来茶当酒” 的雅致诗句;贡茶制度的成熟,则让各地名茶循着驿路涌向长安,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 “茶品竞技”。

在这场盛事中,蜀中剑南的蒙顶茶凭借《唐国史补》“号为第一” 的记载,稳稳占据了唐代贡茶的巅峰位置,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恰是解读川茶千年辉煌的关键密钥。

要读懂蒙顶茶的 “第一” 地位,必先回溯《唐国史补》这部典籍的分量。

唐代李肇所著的《唐国史补》,并非泛泛的野史杂记,而是一部详实记录开元至长庆年间(约 713-824 年)社会风貌、典章制度与朝野轶事的纪事体著作。全书三卷三百零八条,每条以五字标题概括核心,前两卷按时间脉络梳理史事,第三卷专记典故制度,因其取材严谨、记载翔实,成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 这样一部兼具史学价值与权威性的典籍,对茶品的评价自然绝非随意之语。

在《唐国史补・叙诸茶品目》中,李肇开篇即点出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 的时代背景,随后罗列了全国十余处名茶:湖州顾渚紫笋、东川神泉小团、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牙…… 这些茶品后来多成为历代贡茶的常客,而蒙顶茶却以 “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 的表述,在一众名茶中脱颖而出。这里的 “石花” 是蒙顶茶的核心品牌,“小方” 指方形片茶,“散牙” 则是松散的芽茶,两种形制并存,既体现了蒙顶茶制作工艺的成熟 —— 片茶便于储存运输,芽茶更显鲜嫩品质,也暗示其既能满足宫廷礼仪的庄重需求,又能适配文人雅士的品鉴偏好,这种 “全能性” 正是其超越其他名茶的重要原因。

若说《唐国史补》是蒙顶茶 “天下第一” 的 “官方认证”,那么宋代川人王庠的《雅州蒙顶茶记》,则为这一地位提供了更细致的 “地方佐证”。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王庠对蒙顶茶的记载兼具情感温度与史料精度。他在文中开篇即溯源:“自古茶出巴蜀,晋孙参军楚作《歌》,尝言之也”,将蒙顶茶的历史根系扎进魏晋时期,印证了川茶的悠久渊源;随后又以《唐志》为据,指出唐代全国贡茶之郡仅十六个,“剑南道惟雅安(州)一郡而已”—— 要知道,剑南道是唐代茶叶主产区,陆羽《茶经》曾记载其 “彭、绵、蜀、邛、雅、眉、汉” 七郡出茶,而最终只有雅安蒙顶茶入选贡茶,足见其 “献其尤者” 的顶级品质。

王庠还特别解答了一个历史疑问:为何陆羽《茶经》、李白杜甫诗歌中未提及蒙顶茶?实则因《茶经》侧重 “出茶之郡” 的广度,而蒙顶茶的贡茶身份更晚于《茶经》成书(《茶经》成于中唐,蒙顶茶贡茶地位确立于晚唐),李白杜甫的行迹未及雅安,才让这颗 “茶中明珠” 暂时缺席了唐代前期的文人笔墨,却也从侧面凸显了《唐国史补》记载的珍贵性。

蒙顶茶能成为 “天下第一贡茶”,绝非偶然。

从地理禀赋来看,雅安蒙山地处四川盆地西缘,海拔千米以上,气候温润多雾,土壤富含矿物质,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 这种 “高山云雾出好茶” 的自然优势,是其他产区难以复制的;从工艺传承来看,蒙顶茶早在唐代就形成了精细化的制作流程,“石花”“小方”“散牙” 的分类的分类,意味着从采摘(选嫩芽)、杀青到成型(压片、散存)都有严格标准,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恰好契合了贡茶 “以奉天子” 的严苛要求;更重要的是,川茶 “自古出巴蜀” 的历史积淀,让蒙顶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基因,从晋代孙楚的《茶歌》到唐代的贡茶制度,再到宋代王庠的《茶记》,历代文人与典籍的加持,让蒙顶茶超越了 “饮品” 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如今,当我们再次提及蒙顶茶,眼前浮现的不仅是一杯甘醇的茶汤,更是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画卷 —— 从晚唐长安宫廷的贡茶仪式,到雅安蒙山的茶园晨雾,再到当代茶人传承古法、创新工艺的坚守。

《唐国史补》里 “号为第一” 的寥寥数字,既是对蒙顶茶品质的最高认可,也是对川茶文化的最佳注解。

在茶文化复兴的今天,蒙顶茶所承载的,不仅是唐代的 “第一” 荣光,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提醒着我们:每一片茶叶的背后,都藏着一段厚重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读懂、去传承。

第一食讯作为食品行业传播的深度参与者,致力于解读行业实况,赋能品牌发展,茶产业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宝贵遗产,茶文化更是贯穿中国古今的文化瑰宝,第一食讯将在10月开启新IP《一食茶说》为中国茶高质量发展助力!为中国茶行业优秀品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