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国酒定风波(微信公众号:国酒论道)
“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肉,好粮才能酿好酒,好酒还需好粮酿”,在贵州仁怀这是一句老少传唱的民谣,而茅台,也正是从一颗小小的红缨子高粱开始,在水蒸火烧的磨炼中,不断续写着神秘且惊艳的酱香传奇。
“茅坡高粱酿茅酒”,这句俗语生动地诠释了红缨子高粱与茅台酒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缨子高粱,它颗粒小巧,皮厚坚实且饱满,虽作为粮食口感欠佳,却堪称酿酒的天选之物,是大自然对茅台的珍贵馈赠,更是茅台酒的“生命之源”。
在茅台,红缨子高粱基地被誉为“茅台酒第一车间”,这一称号充分彰显了红缨子高粱在茅台酒酿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也展现了茅台对酿造原料品质的严控。
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
二十多年前的长岗镇堰头村,红缨子高粱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芜之地。那时,村里的农户们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对于陌生的高粱,他们既不了解其产量,也不清楚其收益,自然无人愿意尝试种植。
2000 年,堰头村的第一袋高粱种子由时任老支书蔡启余和时任治安村长的王廷财用老马驮回。回到村子后,他们不辞辛劳地用背篓将种子挨家挨户地派发。然而,王廷财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却是“少要点、少要点”。
但仅仅两三年后,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农户们亲眼目睹了种植高粱所带来的可观收益,于是纷纷开始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高粱种植中。到了 2012 年,堰头村迎来了大面积种植高粱的热潮。如今,当你路过堰头村,映入眼帘的是窗外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片深红铺满大地,那是村民们辛勤种植的红缨子高粱。饱满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民居在高粱丛中若隐若现,有些村民甚至将屋前屋后的每一寸土地都种满了高粱,不留一丝空地。
茅台对农户的大力扶持,成为了农户们种植高粱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从三月播种至八月丰收的这段时间里,茅台集团会免费向农户提供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制剂等种植生产所需的物料。
同时,茅台还会与政府派驻的技术专家携手合作,共同为农民进行培训,悉心辅导高粱种植技术。在 2019 年至 2022 年期间,茅台集团更是豪掷 4 亿元,在仁怀长岗镇茅坡村和堰头村建设了两期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通过对土地进行改良,将其打造成便于机械化操作的梯田。茅台物资供应中心的负责人透露,下一步,茅台计划与各有机高粱基地所在地的政府通力合作,将 95.8 万亩高粱基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
订单由茅台提供,农户们种植的高粱根本不愁销路。2001 年,茅台集团的高粱收购价为每公斤 2 元,此后不断攀升,截至目前,已经涨至每公斤 11.2 元,是目前全国均价的3倍多。
王廷财今年种植了 28 亩高粱,亩产量高达 800 多斤。根据订单,茅台每亩收购 480 斤。如果一切顺利,今年王廷财通过为茅台种植高粱可获得 75000 余元的收入。剩余的高粱,他可以自家酿酒,也可以出售给周边的小酒厂,只不过出售价格要低于茅台的收购价,约为每斤 2.8 元。“种一窝高粱抵得上四五窝玉米。”王廷财的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种植红缨子高粱所带来的丰厚收益。
堰头村村支书陈瑞表示,堰头村的农户们通过种植高粱实现了增收,如今家家户户都拥有了汽车,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他也有了新的苦恼:“茅台集团采用‘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模式,所以现在我们每年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与政府及茅台集团的供应商(地方粮油公司)协商,为农户争取更多的订单份额。”
从无人问津到争相争取订单,茅台持续二十余年对高粱种植户的扶持与投入,为自己赢得了充足且高质量的原料供应。
质量至上,严苛把控
茅台对质量的追求,可谓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无论是种植户,还是合作社、供应商人士,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茅台在质量把控方面的严格要求。
茅台红缨子高粱的供应商共有五家,分布在赤水河流域的五个县市区,这些供应商均由基地所在的当地政府推荐。
茅台物资供应中心会根据上一年供应商的年度履约评价,将茅台的生产需求和计划分配给这五个高粱种植基地,由供应商与农户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种植。 供应商每年都要接受茅台物资供应中心、采购中心、质量部、生产管理部四个部门的联合检查。一次联合检查,考核细则多达几十条,对质量保障能力的考核细则甚至达到了上百条。茅台也有着严格的订单分配和管理制度。
如果供应商未能达成本年度的原定目标,那么下一年他们的订单就会相应地减少。而在合作社内部,一旦农户出现质量问题,其订单也会被削减。
相反,种植高粱质量高、产量多的农户,则能够获得更多的订单。通过这种局部竞争机制,确保每年让最有种植经验、交售质量最好的农户,种植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粱。
高粱从种植户手中到达茅台生产车间,需要历经层层考验,先后经过供应商、茅台集团质量部、茅台生产车间等多个环节的质量检查。为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质量问题,茅台几乎做到了极致。
因此,在茅台,“质量”已成为品牌稳健增长的核心关键词。
布局有机基地,确保原料供应
如今,红缨子高粱已然成为酱香酒的关键原料之一,其品质直接左右着酱香酒的质量。
伴随“酱酒热”的持续升温,酱香酒原料需求不断攀升,红缨子高粱顺势成为酒企激烈争夺的战略资源。
茅台早在 2001 年便极具前瞻性地着手布局高粱种植基地。
为确保红缨子高粱的稳定供应,茅台在 2001 年果断投入资金,于仁怀建设高粱基地。
2007 年,茅台成立原料基地办,专门负责高粱基地与小麦基地的管理。
历经二十多年,从仁怀到习水、金沙等多个县市,茅台成功建立了五个有机高粱基地,并出资对有机地块进行认证。
截至当下,茅台出资认证的有机地块达 100 万亩,常年种植高粱的土地约有 60 万亩,这也就意味着茅台尚有 40 万亩有机地块的充足储备。
在这个发展历程中,茅台与当地共同探索出了“茅台+政府+基地+合作社(农户)”的高粱基地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茅台投入生产物资、资金并提供技术指导,负责需求管理及发布生产计划。
平台公司即茅台在基地当地的高粱供应商——粮油公司,按照茅台既定的价格和质量标准收购高粱。每个村都设立一个合作社,种植高粱的农户皆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负责生产保障、农业服务等工作,粮油公司则对合作社的相关工作进行全程指导。
进军种业,从源头守护茅台品质
2022 年,茅台集团进军农业产业的前端——种子行业,出资控股了涂佑能创立的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涂佑能团队在 2008 年培育出了优良的高粱新品种“红缨子”。这种高粱皮厚、糯性好、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亩产量接近 400 公斤。同年,“红缨子”被茅台集团指定为唯一的酒用高粱,双方由此开启了合作之旅。
在当时,茅台集团与红缨子公司合作时,明确规定茅台指定的系列种子不允许卖给其他人。这是因为如果不在有机基地中种植,种子杂交后会发生变异,纯度降低,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作为农业“芯片”的种子,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红缨子高粱的质量将永远无法得到确保。茅台需要保证酒粮种源的安全,从源头确保茅台美酒“永不变味”。
无论是布局有机高粱基地,还是扶持农户、提高高粱收购价,亦或是进军种业,茅台始终将原料安全和高质供应作为首要考量。
正如贵州茅台分管物资供应中心的一位副总经理所言,要用最好的价格,收最好的原料,让最优质的红缨子高粱流入茅台,提高茅台的供应链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茅台以自身强大的产业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形成了“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发展模式,为乡村脱贫攻坚和全面振兴贡献了巨大力量。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
8 月 16 日,在茅台集团于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大坪有机高粱基地举办的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上,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深情地说道:“生长在大山里的茅台,注定有着‘山’一样的担当和责任。”
好粮才能酿好酒,好酒还需好粮酿。
茅台对红缨子高粱的精心布局和严苛把控,不仅体现了对茅台酒品质的执着追求,更是对消费者的郑重承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