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在“兴”文化中领悟名酒全兴的温度表达
来源:国酒论道 | 作者:国酒定风波 | 发布时间: 2024-09-11 | 67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秋的月光倾洒,全兴酒的香气弥漫。无论相聚或分离,这杯酒都承载着深情。

文 / 国酒定风波(微信公众号:国酒论道)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当山间桂花香气扑面而来,当天上月儿形态由缺至满,我们便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来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其中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此时的中秋,仅仅是单纯的月令,还远不是如今人人向往的传统节日。

至春秋战国时,屈原在《九歌》中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便有了可考的中秋饮酒之凭证,后又随文人墨客的青睐,同时酿酒饮酒的兴起,中秋便成了雅士们寄月抒情的核心时节。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

……

因此,中秋不仅有团圆,中秋更有美酒,还有快溢出酒杯的那一抹无法割舍的相思。

皓月当空,银辉洒满大地,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笑语盈盈。此时,若无佳酿相伴,岂不辜负了这美景良辰?

明代徐有贞作诗云:“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中秋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与幸福美满的向往与追求,而酒,这一时间佳酿,在月满中秋时,在推杯换盏间,在幸福欢喜中,便也显得分外醇香。

中秋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思念。

月光如皎,天涯此时。当杯中的琼浆映满圆月,酒香与月光在此刻交融,仿佛就此穿越时空,看到那650年前的一铲一锹的匠心之酿。

四川乃天府之国,自古便有“扬一益二”的美誉,因充足的粮食供给,自成酿酒之佳地。

全兴酒,这个源自四川650年不间断的酿酒老字号,以其深厚的历史,笃定的匠心,卓越的品质,穿越时间的周期,屹立于华夏酒林。

从1367年锦江之畔的“富春烧坊”,到如今中国老八大名酒的“全兴酒业”,见证了中国名酒时代激荡与辉煌,以其独特的酿造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一代代全兴酿酒人的心血与智慧,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中国名酒品牌之一。

全兴酒,历经650年酿造,在一代代酿酒先辈的智慧与匠心专研中,独创了“传世水谱、秘制双曲、超长发酵、降度储存”四大古法工艺,以工匠技艺保证了全兴始终如一的卓越品质,酒体清澈透明,香气馥郁,入口绵甜,回味悠长,被誉为“浓而不艳、雅而不淡”的浓香佳酿。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兴的“兴”文化,更是让全兴酒业在品牌林立的今天,有了自己的“魂”,更有了与消费者不断链接的“情”,而在“兴”文化中,“家和万事兴”与“品全兴,万事兴”则是全兴市场拓张的利器,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品牌语,也正因这富有温度的品牌语,让全兴酒走上了家家户户的餐桌,成为了家宴、喜宴上的常客,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传递工具和纽带。

2024年,当酒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当各大品牌不断探索创新营销之路,当宴席市场被作为白酒终端“厮杀”的战场时,全兴宴席营销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全面升级,通过“兴宴”这一主题活动,将五朝名宴与全兴名酒的气韵交汇,创新挖掘餐酒融合的亮点,为消费者提供了可观、可听、可闻、可尝、可记忆、可传播的文化名酒消费新体验,构建起“宴席名酒”的新认知。

一轮中秋月,照亮山川大地,一杯全兴酒,见证团圆时刻。

在这样一个充满团圆氛围的节日里,无论你是为学业外出求学的学子,还是为家庭远在他乡的待归客,回家两个字,成为了心里说不尽的愿。可,并非所有人都有时间回家,他们是街道中穿行的“骑士”,是城市间来回的“巨龙”,是路口间指挥车流的“指挥家”......但,无论你身在何处,能否归家,只要身处月光下,一通电话一杯酒,便是与家人最好的团圆。

中秋的月光倾洒,全兴酒的香气弥漫。无论相聚或分离,这杯酒都承载着深情。让我们举杯,在全兴酒的韵味中,感受团圆的意义,让思念在酒香中传递,愿美好时光永驻心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