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系列政策和新闻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5月18日,被业内号称“最严禁酒令”的《修订条例》发布,明确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香烟,不上酒;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以法为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护航;5月21日,人民日报发布最新一期《总书记的待客茶》提到“茶的含蓄内敛,酒的热烈奔放,是代表两种品味生命的方式” 。
深入分析酒水市场未来的变化,对行业从业者和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实际上,酒水市场未来或许并没有业内人士想象的那么糟糕,其发展依然充满机遇。
“禁酒令”并非新现象,市场已逐步适应
自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以来,公务用酒禁令不断细化和强化,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此次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只是在原有规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则和重申原则。
回顾历史,1989年中央首次出台规定禁止公务宴请使用高价酒;1996年,多部委联合签署“公务宴请不喝白酒”承诺,部分机构发布禁酒令;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限制“三公消费”政策以及全军禁酒令,明确公务接待禁止饮酒。每次禁令的发布都对白酒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市场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
在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前,据行业统计,2011年左右中国公务用酒占市场比例达到40%左右,可以说是掌握白酒命盘的存在。禁令出台后,各地纷纷出台地方性禁酒令,军队系统、司法系统、医疗教育系统、金融系统以及国有企业等领域也全面跟进。禁令覆盖范围从公务接待禁酒到工作日午间禁酒,再到公务活动全面禁酒、下班时间禁酒,甚至延伸至非公务场合的倡导性禁酒。
随着禁令的持续实施,公务用酒在白酒销售市场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据估算,当前公务用酒占整体市场的比例已经不足5%,且随着公务用酒监管持续深化,这一比例或将进一步缩减。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5月19日白酒股股价集体走低,被一部分人解读为受“禁酒令”影响而造成的波动。但在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看来,“禁酒令”的消息会造成一定的短期话题性波动,但对于白酒板块的投资逻辑影响有限。因为公务用酒在白酒销售市场中所占比例不大,所以公务用酒退出市场对长期白酒市场的供求关系不会产生结构性影响 。
对比以往几次“禁酒令”,此次禁令重申对白酒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1989年限制公务用酒政策出台之后,名酒消费遭受重创,茅台酒一度从208元下调到95元,五粮液价格从百元左右下调至45元,白酒产能也暴跌;1996年的公务用酒禁令发出时,正值国内白酒产业投资泡沫破裂和山西假酒案打击,白酒消费急剧萎缩;2012年的公务用酒禁令与“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同时到来,白酒行业产量和净利润的狂奔时代终结。
而此次新《条例》发布后,11只白酒股股价0.19%-2.73%跌幅对比10年前几乎可以算是“无痛渡劫”。这表明市场已经对“禁酒令”有了较强的免疫力,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此类政策。
酒水消费场景多元化,非公务消费成主导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白酒消费者饮用白酒的场景占比最高的是家庭聚会、朋友相聚和商务宴请,依次为49.11%、48.00%和42.22%。除此之外,喜宴/寿宴和个人小酌也有较高市场占比,分别为39.11%、34.67%。
从数据可以看出,各类白酒饮用场景占比虽有大小之分,但差距却并不大。尤其是个人小酌一类饮酒场景崛起,与宴席这一传统热门场景站在同一高度,足以说明当前白酒饮用场景的多元化特征。
公务用酒市场的萎缩,促使酒企将注意力集中到商务用酒和大众消费市场上。商务用酒一般是中高档产品,这也是近年来各大酒企纷纷加码中高端市场的重要原因。例如洋河股份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88.76亿元,其中,中高档酒营收为243.17亿元,约占酒类总收入的86%,占总营业收入约84%;普通酒营收为39.31亿元,约占酒类总收入的14%。
虽然目前商务用酒市场也面临一定压力与挑战,受经济环境影响,商务消费频次大幅减少,用酒量和价格齐降,叠加名酒大单品价格倒挂,以B端商务团购为主导的酒商在2024年业绩普遍下滑20%-50%不等。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复苏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商务活动有望逐渐恢复活跃,商务用酒的需求也将得到提升。
而大众消费市场更是潜力巨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家庭聚会、朋友相聚等场合对酒水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并且,在喜宴/寿宴等重要场合,酒水作为庆祝和社交的重要媒介,其市场需求也较为稳定。此外,个人小酌市场的兴起,反映出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酒水的追求,为酒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酒水市场带来新机遇
5月20日颁布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它的出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也为酒水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该法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的31条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实现了从“政策输血”到“制度造血”的转变。这极大地提振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激发了市场活力。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其经营状况的改善将直接带动商务活动的增加,从而促进商务用酒需求的增长。
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促进法》从公平竞争、投资融资促进、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关切予以积极回应。这将为酒水行业的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加大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民营酒企可以借助法律的保障,更加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或者加强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此外,法律明确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涉企案件处理程序,以及网络“黑嘴”的综合性治理等举措,将为包括酒水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周到的法律保护,提供稳定预期。这有助于企业安心发展,避免因知识产权纠纷、法律诉讼等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对于酒水行业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如品牌商标、酿造工艺等都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后,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品牌运营和市场拓展。
酒文化传承为酒水市场发展提供深厚底蕴
酒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酒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习俗中。从古代的祭祀、宴请,到现代的社交、庆祝活动,酒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布的《总书记的待客茶》中提到“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这也体现了酒文化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传统节日、家庭聚会、朋友聚餐等场合,人们常常会举杯共饮,表达祝福、增进感情。这种文化传统使得酒水消费成为一种刚性需求,不会因为短期的政策调整而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且,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传承中国传统酒文化,这为酒水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酒企可以充分利用酒文化的魅力,开展文化营销活动。举办酒文化节、品鉴会、酿酒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让消费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酒的历史、文化和酿造工艺,从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一些知名酒企通过打造酒文化博物馆,展示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酿造工艺,不仅传播了酒文化,还提升了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前来参观和购买产品。
同时,酒文化的传承也促使酒企不断创新,推出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产品。结合地域文化、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元素,开发出具有独特包装、口感和文化寓意的酒水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一些酒企推出了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酒,将当地的名胜古迹、传统技艺等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既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酒水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产品结构优化,中高端产品成重点发展方向。随着公务用酒市场的持续萎缩和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强,酒企将更加注重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大中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中高端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商务宴请、礼品馈赠等场合的需求,还能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未来,酒企将在品质提升、品牌塑造、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端产品。
消费场景拓展,线上线下融合成必然趋势。为了适应酒水消费场景多元化的特点,酒企将不断拓展消费场景,加强与餐饮、酒店、电商等渠道的合作。线上渠道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社交营销、会员制度等活动,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量;线下渠道方面,加强专卖店、体验店建设,举办各类品鉴会、促销活动,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和购买欲望。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酒水市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运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品牌竞争加剧,文化营销成重要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品牌竞争将成为酒水行业竞争的核心。酒企将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通过文化营销等手段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挖掘酒文化内涵,讲述品牌故事,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将成为酒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酒企还将加强品牌保护意识,维护品牌权益,防止品牌侵权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创新驱动发展,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成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酒企应加大在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方面的投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产品创新方面,研发低度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酒水产品,适应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在营销创新方面,运用大数据和市场调研等信息脉络,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开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营销活动。
虽然“禁酒令”的发布在短期内可能会对酒水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酒水市场未来的发展依然充满机遇。
让我们拭目以待......